家門口的“美育課堂”真不錯

天擦黑時,像拉上了一幅深藍色的幕布,陣陣沁涼的微風吹散了白天的熱氣,當一束明亮的燈光照亮晉城市城區白水河公園的街邊廣場時,“文藝夜校”戶外培訓教學開課啦!

9月3日晚,一聽到歡快的音樂聲響起,家住鐘家庄街道辦事處南翠小區的市民侯燕茹立即下樓,迫不及待地和舞蹈老師張曉芳聊起了昨天學會的動作要領。

“過去,沒有固定的場所,沒有固定的老師,如今在家門口定時定點就能跳上舞,真不錯!”侯燕茹告訴記者,一天工作結束后,很想在家門口能有固定的跳舞場所和專業的老師,而不是像“游擊隊員”一般,學得不透徹,跳得不連貫。現在,和她一樣懷揣“舞蹈夢”的居民終於夢想成真。記者在侯燕茹的手機公益舞蹈群看到,群裡氣氛活躍、交流頻繁,大家不僅和老師互動探討舞蹈動作,還能對喜愛的舞蹈類型進行“點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對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麗娜告訴記者,“全會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這都是我們在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這條路上的‘必答題’。”

侯燕茹的需求並不是個例。為了滿足更多市民對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今年以來,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不斷完善、創新全民藝術普及的內容形式和機制,創新實施“全民美育工程”,打造城區“文藝夜校”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積極破解全民藝術普及所面臨的陣地、體量等問題,促進和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助推全民藝術普及,為廣大市民搭建起了家門口的“美育課堂”。

“根據市民反饋和社會反響,我們在增設多類型培訓課程之外,推出了以文化館為主陣地,8個鎮(街道)文化站及轄區內教培機構、文化活動室、商圈、文旅企業等為補充平台,構建起了政府引導,文化事業單位參與,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輔助的多維度立體化‘文藝夜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楊麗娜介紹說。

充分整合社會力量后,“文藝夜校”的師資力量得到了增強,公益培訓得以拓寬,還方便市民就近參與,覆蓋更多群體。從3月初開辦至今,共開設20個培訓項目、26個培訓班,全部實行免費教學,授課600學時,參與人數達到1500余人次。“文藝夜校”正在成為城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張文化名片。

以鐘家庄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為例,該辦事處副主任李瀛玲告訴記者,他們結合市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程度,積極整合辦事處和轄內教育培訓機構的文化藝術資源,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按需為居民提供“文化大餐”。在城區文化館內,書法、國畫、聲樂、葫蘆絲、民族舞等課程不勝枚舉,親子互動公益課堂笑聲頻頻。各個街道辦事處、社區,也正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文化藝術普及課程。

“找准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程度,才能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楊麗娜表示,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本地特點,貼近群眾需求,打造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讓“全民、全齡、全域”的城市美育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廣大市民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滿足市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與新期待。( 

相关产品

评论